在异国他乡的你,如果成功克服文化冲击?

文化冲击之当头一棒

九月的一个凉飕飕的早晨,我驾车到学校校舍探望五个来自中国的女生。我丈夫和我几天前刚刚把她们从机场接来。她们五个人虽然仍有时差,但是两眼放光,对于这学校,这座城市,这个藏着‘金矿’的崭新国度,以及各种精彩事物满怀期待。

我扛着给她们五个人深秋备用的毯子、被子和沙发毯,来到她们家门前。我不知道她们是否适应在这里的新生活。当我敲门却没人应答时,我就像鸡妈妈一样,担心起来 —-“蕾、莉莉、颖、芝薇和晓晴过得还好吗?”

终于,颖满面忧愁的应声来开门并邀请我进屋。映入我眼帘的景象证实了我内心最糟糕的想法。看样子她们适应得并不好。她们穿着睡衣或睡袍坐在客厅里,由于沮丧和疲劳而不想面对当前的生活。她们的脸上早没了先前闪烁的期待。晓晴仍在和她住在上海的母亲打电话。她一挂电话后就放声大哭。她的眼泪就像开启了连锁反应一样,立刻所有的女孩都开始抽泣。

颖把我领进房间内。我给这些正冷得瑟瑟发抖的女孩们分发了暖和的毯子。她们谢过后就把毯子围了一圈披在了肩上。我母性的本能使我立即采取行动。我把她们召集起来,要求她们诚实的告诉我她们过得怎么样,还需要些什么。她们慢慢且羞涩的一一作答。我为她们能够信任我这个美国人,并告诉我她们的问题而倍感荣幸。蕾提到她们由于没有米饭做早餐而挨饿。芝薇说她们的公寓还有几处地方需要修补。莉莉一口咬定说她肯定永远也没法摸清校园里的路。她们就这么说,我就这么听着。她们在哭泣,我也跟着她们一起哭。她们是想家了。 我像母亲那样给予她们怀抱,并鼓励她们要振作起来迎接挑战。我们一起解决了一些诸如米饭之类的紧要问题。

我在她们随后几年的大学时光里,继续像母亲那样照顾着她们——邀请她们节假日来我们农场上的房子里用餐,教她们美国文化知识,雕刻南瓜,就着披萨和可乐听她们聊她们的梦想,带她们去密歇根的各个旅游景点,回答她们数不尽的有关做饭、英语、开车、购物等等的问题。当我和我丈夫参加她们的毕业典礼时,我们为身穿礼服和礼帽的她们拍照。我不禁回想起很久之前她们满脸泪痕,肩上裹着毯子的那一天。她们五个人都成功了。这些在美国取得的成就是属于她们的。但说句老实话,最初几个月的生活并不容易。

文化冲击深深的给了她们当头一棒。事实上,很多侨民在刚来美国时都体会到文化冲击所带来的焦虑和压力。离开自小生长的文化环境,到另一个完全迥异环境中去生活,并不容易 。 在巨大的压力下,你身体产生的生理和情感上的反应都是正常的现象。人们通常将此比作为离开水的鱼,或是圆木塞塞在了一个方孔里,或是从外太空来的外星人,或是被马克卡车撞到。

文化冲击的六个阶段

这就好像是你受邀去玩游戏,却没有人告诉你游戏规则。更过分的是,这个新的游戏中所用的奇怪语言是你听不懂的,大家还指望你在不知道游戏规则,言语不通的情况下参与游戏。如果你不能坚持下来,那是你不行。他们还会对于你无意中犯下的错给予惩罚。 游戏中你将总是输局。你抗议不公平。是的,的确是这样。

然而,你仍有希望。文化冲击是正常现象。你本身并没有哪里不对。这种不适也只是暂时的。最妙的是,你终将会渡过难关。最后,你会把‘文化冲击’视为一个不受欢迎却不可缺少的朋友。克服文化冲击将会使你对别的文化、“外国人”、世界、生活,还有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本身有更深入的理解。

克服文化冲击的最好的方法是去理解其本质、不同的阶段和症状。跨文化交流专家们列出了六个阶段。他们使用了相似但又有些不同的术语来描述各个阶段。在我的版本中我将这些阶段用D字母打头的单词来命名:  Destination Deadlines(到达目的地截至日期), Disney World(迪士尼世界), The Dumps(倾倒), Downs and Ups(起起伏伏), “I DID IT” (“我做到了“) 和 De javu (似曾相识)。
备注:每个人经历这些阶段的节奏快慢不同。有些人也许需要的时间短些;有些人则更 长些。这和当事人的性格,自身背景和所处的环境相关。这里所提供的时间范围只是根据大多数侨民的经历所得出的平均值。

到达目的地截止日期( Destination Deadlines)

在踏上长途前,各种诸如办签证和护照,整理行李,订购机票,和家人和朋友们道别,赶到机场并登记等的活动和手续忙得你精疲力竭。你在没有离开家门前就开始睡眠不足。你在旅行途中又经常遇到挫折,延误和其他不可预料的问题。你的情感和压力倍增。只有你对到梦想的目的地的期待,使你保持理智。

迪士尼世界 (Disney World)
你梦想成真了。在你到达这个新国度时最初的几个星期或几个月里,你真的觉得你好似一个到了迪士尼世界的孩子。这里的探险、刺激和任何事物的新鲜感振奋你人心。你喜爱新的食物、音乐、时尚、娱乐、体育运动、媒体和新朋友们。所有的一切都棒极了!
时间期限:从最初的两个星期到几个月不等。

感觉消沉 (The Dumps)
美国人用‘Dump’这个词来表达十分消沉之感。‘倾倒’的字面意思指的就是垃圾倾倒。是的,就是这么恶心! 当新鲜感褪去后,你开始觉得自己像是条离开了水的鱼。你意识到这不是在度假。你不会在几天后回家。你将会在这个陌生的文化环境当中生活很长的一段时间。曾经那些令你兴高采烈的东西如今都显得特别沮丧。由于语言障碍产生了些误解和尴尬的局面。你视这个新文化为不理智且烦人的。你经常责怪在这个新文化环境中的人们使你在渡过这一文化冲击阶段的进程中变得更糟。“为什么他们都在错误的一边行驶?”“为什么这里的超市中没有我想要的香料和大米?”“这些美国人怎么这么粗鲁!”

这一阶段的症状由于个人形况而有所不同。吃得太多或太少。饮酒过度。睡眠不足或是失眠。在工作或学校中感到没有竞争力。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发火。失去自我控制。躲避新文化环境中的人。无缘无故哭泣。感觉好似生病了。过度批判这个新文化。极度思乡。不稳定的抑郁和焦虑。只与和你说同样语言的人们联系。一心希望自己未曾离开过你的家乡。然而,如果侨民孤立自己,并不愿意参与到主流文化中去,那么这一不适应的阶段可能会持续好几年。如果你知道某人正困在这一阶段,请立即给予她帮助。
时间期限:平均6至9个月。

起起伏伏 (Downs and Ups)
这一阶段是渐渐演变形成的。成为侨民的过程中布满了种种成就和小挫折的印记。随着语言沟通能力的进步,日常社交也会随之变得更顺畅。某一天,你也许会觉得自己像是登上了世界之巅,你觉得这跨文化交际对你而言是小菜一碟!次日,一些不起眼的评论和误会,又会使你觉得好似落入谷底。这解释了为什么这一阶段更像是坐起起伏伏的过山车一样,而不是直行。改变这一状况的秘诀就是,以坚强的意志力再次尝试,来迎接每个新的一天。改正英语和文化上犯的错误。即使犯错,错误也不是致命的,失败也不是终点。

尽你所能,学习所在国的文化。和当地人交朋友。慢慢地,文化适应对你来说就会变得更容易。对那些让你感到奇怪或没道理的事,先别急忙发火或批判,主动向人询问他们处理事务的原因。也许在这看似奇怪的风俗习惯背后有着一定的逻辑和道理。试着在做批判前去努力理解。把“YET” (尚未) 作为你最喜欢的英语单词。“我尚不能谙熟英语。”“我上不能理解这里的文化。”但是,坚持和忍耐终将会引领你走向成功。

“我做到了!”(“I DID IT”)
恭喜!你已进升到的这一阶段。 你虽然不能堪称完美,但是已经能够适应这里的文化。你不用否定你祖国的文化,也不否定你个人的才华,价值观和信仰。你将永远是你自己。但是你为自己的性格增添了新的维度,拓宽了视野,世界观更开放和包容。你意识到态度有好有坏,信仰和价值观同时共存在你旧的和新的文化环境中。你可以选择其中最好的并舍弃其它的。你的朋友们包含美国人和华侨。当然,日子仍总有过得顺利的和过得不如意的,但是你通过以往的经验已经知道你能够应对这些跌宕和起伏。生活总的来说还是顺利的。
时间期限:两到三年能过上完美的生活。直到…..你第一次回国…….

似曾相识 (De javu )
你又回到祖国。你的家人、朋友。你熟悉的语言、事物和文化。你享受又能窝在家里给你带来的舒适感。起初,他们都如同欢饮英雄凯旋归来似的欢迎你。你尽力把之前梦想着要见到、听到、尝到和闻到的东西收集起来。“我属于这里!”

有趣的是,正当你的生活融入另一个文化中,你旧文化中的一切也仍在继续。你期望能够重新融入到你离开他们之前的生活中去。你为能和他们分享你的照片、视频和你在“美利坚”的生活经历激动不已。他们出于礼貌听了十分钟,然后打断你,因为他们想要和你分享他们的生活。他们暗自期待你重新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因为你已经回来了。你从‘迪士尼世界’又退化回到了跌宕起伏的生活中去。似曾相识。我是不是之前有过类似经历?是的,你的确有过类似经历。这被称之为‘逆文化冲击’。这是个双重文化冲击,因为你并没有料到你回到家后的情绪会和你刚到美国时相似。
放轻松并享受文化冲击吧。你现在已成为一名经历过跨文化洗礼的旅行者。你能够再次接受文化冲击的挑战。你只需谨记,当你的家人和朋友对你在海外的生活表示出没有兴趣时,那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经历过这一切。他们自然是不能理解他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了。所以请宽恕他们。

时间期限:直到你回到你跨文化的家中。

当我们回顾文化冲击的这些阶段,并和许多侨民谈到学习他们是怎么应对这些阶段的。我们发现了些共同点。跨文化专家和侨民们一致认为,下列几点是在跨文化领域中想要取得成功的要素:

  • 学好外语
  • 与美国人交朋友
  • 主动向本土文化寻求帮助
  • 尽你所能参与到本土文化的各方面活动
  • 与你本族的人保持互助
  • 暂时抛弃对文化中一时难以理解的事物的批判
  • 给予自己时间去适应调整
  • 根据生活的状况改变你的期望值
  • 善待自己
  • 记住“尚未”的力量
九月的一个凉飕飕的早晨,我驾车到学校校舍探望五个来自中国的女生。我丈夫和我几天前刚刚把她们从机场接来。她们五个人虽然仍有时差,但是两眼放光,对于这学校,这座城市,这个藏着‘金矿’的崭新国度,以及各种精彩事物满怀期待。